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近年来,江西工程学院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以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既可满足当代青年学生在成长中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可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富有文化创新的内涵,不断强化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新时代有为青年。
立足地区特色文化,不断夯实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基础
江西工程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不断丰富学习载体,创新工作思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课堂、融入文化活动、融入校园建设,不断引领师生赓续中华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江西工程学院立足新余本土元素和本地特色文化,不断深入发掘天工文化、七夕文化、抱石文化、夏布文化深刻内涵,成立抱石篆印团、夏布纺织团、天工纸艺团、七夕丝印团,加快推动新余本地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依托学校有利资源,全力搭建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平台
学校积极构建学生参与式教育平台,将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到学生的第二课堂,搭建传统文化育人平台,增强学生参与感、获得感。
一方面成立墨韵书社、汉服社、传统乐器社等48个社团,为社团选优配齐社团指导老师48名,并划拨专项经费,定期召开社团指导老师工作座谈会,定期召开指导教师评议会议,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为学生开展日常活动提供坚实保障,全力打造传统文化育人平台。
另一方面,依托院级实践基地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与地方社区、基层成立实践基地,利用周末、暑期等课余时间,到社区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深化培育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品牌
江西工程学院坚持开展、打造一系列底蕴深厚、形式丰富、涵育人心的传统文化校园展示体验活动和校园品牌项目,引导各族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体验中,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
一是开展好主题团日活动。创新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主题团日活动,例如在元旦、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连续5年组织学生开展包饺子、包青团、做月饼等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和相关主题教育活动20余场、常态化开展以“仁、义、礼、智、信”为内容的主题活动30余场,积极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二是深入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活动。持续增加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比例,持续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项目。
学校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月为契机,由校团委牵头组织各二级学院共同承办的“天工文化艺术节”“传统文化艺术节”目前已开展8届,覆盖学生30000余名。
艺术节围绕绘花灯、画脸谱、剪纸、射五毒、棋类、民乐、书法等传统文化项目体验,漂漆、拓印、传统美食、包粽子等多个展位,让学生可以“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学校秉承天工文化精髓,定期开展“天工大讲堂——匠心‘友’约”品牌活动,邀请“全国劳动模范”万亚勇,党的十九大代表、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原书记、江西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黄小华,党的二十大代表、江西长运新余公交公司403线路班组长李小英,21天骑行近2000公里回家冲上抖音热搜榜的大学生网红许卫文等为师生做专题报告,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铸匠魂,育匠人,践匠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下一步,学校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把文化育人贯穿于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两个结合”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新方法、新途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进学生、融入学生,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贡献江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