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合格评估】江西工程学院:与时俱进办学 扎根赣鄱育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10-22浏览次数:0

新余,是一块创新的热土,300多年前,明朝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创造性地总结了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在这里完成了蜚声世界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90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这里写下中国革命的光辉文献《兴国调查》;38年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理事、江西省新余市政协常委、江西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杨名权先生在这里奇迹般地创建了江西工程学院。


三易校址,更校名,秩芳华,弦歌不辍。38年来,一部江西工程学院的办学史,也是江工人自强不息、乐业乐群立德树人,造富于民奋斗史的剪影。江西工程学院创始人杨名权先生表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有鼓舞人心的发展机遇,也有充满挑战的艰难险阻。全体江工人,唯有凝聚精气神,鼓劲实干,才能在新时代续写教书育人的恢宏篇章

传承天工文化精心育人

    “天工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求真务实,尊重科学技术,推崇发明创新,它与江西工程学院“教学为主,人才为尊,法德为基,创新为魂”治校理念不谋而合。《天工开物》是世界科技名著,诞生于新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科技著作,被誉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江西工程学院校园用“天工校区”命名,校歌中以“天工开物,抱石故里,崛起明日精英”词语,校园道路以“天工路”命名等进行载入,充分展示了以“天工文化”为引领,努力营造“读书有沙龙、学科有竞赛、讲台摆擂台、论坛连歌坛”的校园文化氛围。近年来,学校通过论坛、著作、座谈、讲座等多种形式,就《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的生平以及主要成就、《天工开物》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天工文化的时代精神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和传承。传承天工文化精神,就是要弘扬江西工程学院校训和时代工匠精神,用心、用情、用力办好学校应用型创新性教育一辈子就做一件事,做到极致;匠人’需要以‘技’养身,更需要以‘心’养‘技’。”学校党委委员、常务副校长彭卫东教授在思政课堂上如是说。


置身于名师云集的校园,沉浸于江工师生的奋斗故事,人工智能专业大一新生杨思琦难掩内心激动:“能够在江西工程学院求学深造,弘扬天工文化,塑造创新品格,传承工匠精神,立志报效祖国,我感到十分自豪


开展“党史+传承天工文化”系列教育活动,将天工文化和校史文化有效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中去。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江西工程学院开展了“传承天工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并深挖校史中的党史故事,厚培红色底色,组织开展“党史微课天天讲、红色经典人人传、学习思想日日悟、师生实事月月办”“百名青年进百个班级讲百年党史”“百名教师颂百年”等精品宣讲活动,引导师生知史爱党、知史爱校。“我们校史宣讲队的旗帜,要一代代扛下去,让校史成为江工人永恒的精神支柱江西工程学院1992届优秀毕业生、驻深圳流动党支部书记邹如飞师生们搜集校友资料、走访优秀校友,不断追寻并宣讲江西工程学院的办学足迹与奋斗历程进一步传承天工文化,讲好江工精心育人故事。

与时代同步打造特色学科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江西工程学院资深教授、TRIZ教研工作室主任刘传安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真实写照。

创新创业,方法先行为了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帮助大学生改变思考问题的模式,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目标。刘传安教授本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理念,不仅教如何创新的理论,而且结合实际指导学生创新发明制作。他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创新类比赛并获得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级11项。连续获得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铜奖4项。连续获得全国挑战杯江西赛区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银奖1项、铜奖3项。受到政府和新闻媒介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宣传

“无法想象!刘传安教授孜孜以求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让我备受鼓舞。学校就业处处长王长旺这样评价说。来自2015江西工程学院机械本科班的学生罗丽光介绍,在学校就业处丁虹处长现任校企合作处处长)等领导推荐下,2018 年底,成功应聘到新余市木森林公司工作,主要是负责本单位专利申请和管理。进来时月薪为 5500 元,经过几个月的工作,现在正式月薪8000 元。我非常感谢学校对我的培养,让我成功实现了高层次、高体面、高薪酬就业的梦想。江西工程学院是青年成才的摇篮,在学校的精心培育下,我很幸运遇到恩师刘传安教授的悉心指导,在刘传安教授带领下,我非常熟练地掌握了学习 TRIZ理论和有关专利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为我之后的日常工作做了铺垫。”。

近年来,江西工程学院依托已有的学科门类、科研实力、优势特色,勇于变革。玩光伏工程技术,我们是认真的,更是专业的。”江西工程学院2012级光伏工程专业学生桂传寿在学生时代就申报10项国家专利,有6项获批。毕业后,桂传寿校友主动回到边远乡村创新创业,为乡村现代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2016年8月6日,经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龙泉关镇黑崖沟村支部和村委会共同决议,授予为黑崖沟光伏养老爱心电站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泰联新能源工程师桂传寿先生“荣誉村民”称号,以表黑崖沟村民的衷心的感谢,这也是黑崖沟村发展历史上授予的第一个“荣誉村民”。泰联新能源工程师桂传寿先生心怀公益理想,肩负公司重托,扎根黑崖沟村,无论双休日还是节假日,始终坚守项目建设第一项,是一名不食国家俸禄,不占国家编制的荣誉村民,为黑崖沟光伏养老爱心电站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村民介绍说,桂传寿先生无私奉献体现在:协调落实光伏行业捐赠物资及配套材料的采购全程监督指导黑崖沟光伏养老爱心电站建设协调落实黑崖沟光伏养老爱心电站的后续维护。

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江西工程学院瞄准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组建区块链学院、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智能制造与能源工程4个新工科学院,组建数字贸易学院、教育学院、健康管理学院等一批新文科学院学校鼓励各专业从实际出发,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教研学做一体化”做法,探索适应本专业特点和岗位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倾力培育更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时代新人。

培养新时代人才绽放芳华

    “唯有我辈青年有‘自找苦吃’的精神,去艰苦的地方解决问题,去困难的地方化解危机,才能完成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江西工程学院2019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郑桃兵本来可以走大多数人对于未来设想几条路——读研、出国、在大城市找一份工作。我始终不忘党恩,不忘江西工程学院恩师的培养,坚定理想信念,永远走在为民服务的路上郑桃兵就用他的选择,告诉当代青年新时代新青年需追求更加崇高的理想。


郑桃兵校友在学校的精心培养下,在智能制造与能源工程学院老师的潜移默化的谆谆教导下,毕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胸怀雄心壮志,跨越千里驰援新疆,坚定的选择在异乡扎根基层,以一颗火热般的心投身于新疆基层建设事业,用一片赤子之心书写对祖国深沉的爱与责任。

像郑桃兵一样走出校门,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磨砺青春的江工学子,数不胜数。


    学以致用,经邦济世。作为一所以教学为主,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应用科学研究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江西工程学院始终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能,具有自立自强精神、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


    “江西工程学院的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老师对我们一对一的辅导,手把手地教,学习和生活方面为我们考虑得也非常周到,课余活动丰富多采,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海南州藏族学生青措卓玛深有感触地说。2017年,由江西工程学院选送的4青年骨干教师刘绪军、陆泽旭、付美华、廖娟圆满结束长达半年之久赴青海省支教任务,他们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满腔热情留在了雪域高原; 近年来,江西工程学院紧锣密鼓地推进精准科技帮扶青海省海南州技术学校学子近1500余人,以课堂教学、实验实训、专业建设为重点,对当地的生态农牧业、清洁能源业和文化旅游业相关专业进行重点帮扶。江西工程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优质教育资源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对口帮扶青海省海南州职业技术学校并结为东西友好学校,为助推当地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拉近民族感情,提升海南州中职教育水平发挥促进作用,同时也树立了民办高校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社会形象。学校统战部副部长马学儒由衷的感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江西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督导专员胡涌表示,大学就是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江西工程学院始终把让学生享有更好的教育和全面自由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作为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增强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